鄧石如簡介(清代篆刻家、書法家)

鄧石如,1743年-1805年,清代篆刻家、書法家,鄧派篆刻創(chuàng)始人。遂工四體書,尤長于篆書,以秦李斯、唐李陽冰為宗,稍參隸意,稱為神品。性廉介,遍游名山水,以書刻自給。有《完白山人篆刻偶存》。

鄧石如簡介(清代篆刻家、書法家)-杭州書法高考培訓(xùn)班

鄧石如 隸書作太元傳

鄧石如(1743—1805年),初名琰,因避清仁宗諱,遂以字行,更字頑伯,號完白山人、笈游道人等,懷寧(今安徽安慶)人。清代乾、嘉時期著名碑學(xué)大師。少好刻石,弱冠謁江寧梅镠,梅家多藏金石善本,盡出與石如,使專摹習(xí)??兔肥习四?,學(xué)既成,又客于兩江總督畢沅幕府。三年后辭歸。工書法、篆刻。書工各體,以篆、隸為最精,頗得古法,兼融各家之長,形成獨特風格。清李兆洛謂其書“真氣彌滿,楷則俱備,其手之所運,心之所追,絕去時俗,同符古初,津梁后生,一代宗仰?!睂η宕?、后期書壇有巨大影響。著有《完白山人篆刻偶存》等書行世,《清史稿》有傳。

生平經(jīng)歷

鄧石如原名琰,安徽懷寧縣白麟畈(今安慶市宜秀區(qū)五橫鄉(xiāng)白麟村)鄧家大屋人,因避仁宗諱,遂以字行,少讀書,好刻石,仿漢人印篆甚工。 [11] 性廉介無所合。時翁方綱擅篆分,以石如不至其門,為之。劉墉、陸錫熊見其書,皆大驚。登門求識面。包世臣推其篆書為神品。錢坫與世臣游焦山,見壁間篆書《心經(jīng)》曰:“此非少溫(李陽冰)不能作,世間豈有此人耶?”少嘗客江寧梅鏐家,得縱觀秦、漢以來金石善本,每種臨摹各百本。曹文填稱其四體書皆為清朝第一。工刻印,出入秦、漢,而自成一家,世稱鄧派。 [2] 出生于寒門,祖、父均酷愛書畫,皆以布衣終老窮廬。鄧石如九歲時讀過一年書,停學(xué)后采樵、賣餅餌糊口。17 歲時就開始了靠寫字、刻印謀生的藝術(shù)生涯,一生社會地位低下。他自己說:“我少時未嘗讀書,艱危困苦,無所不嘗,年十三四,心竊竊喜書,年二十,祖父攜至壽州,便已能訓(xùn)蒙今垂老矣,江湖游食,人不以識字人相待?!编囀?0歲左右時,在安徽壽縣結(jié)識了循理書院的主講梁巘,又經(jīng)梁巘介紹至江寧,成為舉人梅镠的座上客。鄧石如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镠處8年,“每日昧爽起,研墨盈盤,至夜分盡墨,寒暑不輟”。不久得到曹文埴、金輔之等人的推獎,書名大振。乾隆五十五年(1790),乾隆皇帝80壽辰之際,戶部尚書曹文植六月入京都,邀其同往。秋,途經(jīng)山東,遂登泰山觀覽。進京后,鄧石如以書法響譽書壇。乾隆五十六年(1791),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。張惠言、包世臣都曾向他學(xué)習(xí)書法。

往事略集

清代書法大家鄧石如的行書《陳寄鶴書》還與歷史上一段著名的軼事有關(guān)。鄧石如家中養(yǎng)兩只鶴。據(jù)說,這兩只鶴的年齡至少有130歲。一日,雌鶴死去了,僅隔十幾天后,鄧石如的發(fā)妻沈氏也相繼去世。這種巧合,在當時的文人當中產(chǎn)生了很多聯(lián)想。59歲的鄧石如傷心至極,雄鶴也孤鳴不已,與他相依為命。因不忍再看孤鶴悲戚的樣子,鄧石如于是擇地三十里外的集賢關(guān)佛寺,將鶴寄養(yǎng)僧舍中。從此,他擔糧飼鶴,三十里往返,每月堅持不懈。忽然,又一日,正在揚州大明寺小住的他得到傳報,雄鶴被安慶知府看中,抓回了府中。他即刻啟程趕回安慶,用行書寫下了《陳寄鶴書》向知府陳情上書索鶴。

這篇文章寫得哀婉動人,催人淚下,氣勢排山倒海,文辭如云幻天,以極盡排比、擬人等修辭手法歷數(shù)得鶴、寄鶴悲欣往事。為了這只鶴,他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,正如書中所寫“大人之力可移山,則山民化鶴、鶴化山民所不辭也?!敝訒?,無言以答,不日將鶴送還佛寺。

鄧石如9 歲隨父讀書,1 0 歲便輟學(xué),1 4 歲“以貧故,不能從學(xué),逐村童采樵、販餅餌,負之轉(zhuǎn)鬻”。然在其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,對書法、金石、詩文發(fā)生了深厚的興趣,并有長足進步。1 7 歲時,為“瀟灑老人”作《雪浪齋銘并序》篆書,即博時人好評。自此,便踏上書刻藝術(shù)之路。2 0 歲在家鄉(xiāng)設(shè)館,任童子師,不耐學(xué)生“憨跳”而舍去,隨父去壽州(今壽縣)教蒙館,2 1 歲因喪妻辭館,外游書刻,以緩悲痛。

乾隆三十九年(1 7 7 4 年)他3 2 歲時,復(fù)至壽州教書,并常為壽春循理書院諸生刻印和以小篆書寫扇面。深得書院主講梁獻(亳縣人,以善摹李北海書名于世)賞識,遂推薦他到金陵(今南京)舉人梅镠家學(xué)習(xí)。梅家既是宋以來的望族,又是清康熙御賜翰墨珍品最多的家族,家藏“秘府異珍”和秦漢以后歷代許多金石善本。石如縱觀博覽,悉心研習(xí),苦下其功。在梅家8 年,前五年專攻篆書,后3 年學(xué)漢分。于四十七年他4 0 歲時,離開梅家,遍游各處名勝,臨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,錘煉了自己的書刻藝術(shù),終于產(chǎn)生了“篆隸真行草”各體皆備、自成一家的大量作品。乾隆四十七年,他游黃山至歙縣,結(jié)識了徽派著名金石學(xué)家方君任和溪南經(jīng)學(xué)家程瑤田,及翰林院修撰、精于篆籀之學(xué)的金榜。后經(jīng)梅謬和金榜舉薦,又結(jié)識了戶部尚書曹文埴。 乾隆五十五年秋,弘歷八十壽辰,曹文埴入都祝壽,要鄧石如同去,石如不肯和文埴的輿從大隊同行,而戴草帽,穿芒鞋,騎毛驢獨往。 至北京,其字為書法家劉文清、鑒賞家陸錫熊所見,大為驚異,評論說:“千數(shù)百年無此作矣?!焙笤鈨?nèi)閣學(xué)士翁方綱為代表的書家的排擠,被迫“頓躓出都”,經(jīng)曹文埴介紹至兵部尚書兩湖總督畢源節(jié)署(署武昌)作幕賓,并為畢源子教讀《說文字原》。在署三年,不合旨趣,遂去。

乾隆五十九年他5 2 歲時,由武昌回故里,買田4 0 畝,翌年建屋一棟,并親書匾額“鐵硯山房”置于門首。常將書刻售資救濟鄉(xiāng)人,貧不能葬者,都盡力資助。以后的1 0 年,他的書刻藝術(shù)越臻化境,他不顧年邁,常游于京口(今鎮(zhèn)江)、南京、揚州、常州、蘇州、杭州等地。臨終前一年,還登泰山,會晤友人,切磋技藝。6 0 歲時,他游京口,結(jié)識包世臣,授書三年,并以書法要訣示曰:“疏處可以走馬,密處不使透風,常計白以當黑,奇趣乃出。”包以其法驗六朝之書都全符合。他6 3 歲臨終這一年,仍收錄門生程蘅衫,為篆書《張子西銘》。 是年,得知涇縣有八塊碑需以大篆、小篆、分書、行楷各體書寫,慨然應(yīng)邀,僅書一碑因病而歸,陰歷1 0 月卒于家。

民間奇人

鄧石如身材高大,胸前飄一綹長長的美髯,遇人落落,性格耿介,無所合,無款曲,無媚骨,無俗氣,稱得上頂天立地的一個偉男子。因為其祖輩出身寒微,枯老窮廬,他的一生更備嘗人間的酸甜苦辣,過著“采樵販餅餌,日以其贏以自給”的生活。他以“山人”自居,于荒江老屋中高臥,把功名兩字都忘記了。

為什么淡泊如此?他生活的時代,是歷史上堪稱盛世的“乾嘉時代”。他來到這個世界時,政局早已穩(wěn)定,天下亦早已被愛新覺羅氏那雙射雕射虎的手撫摩得比較熨帖了。生活隨著時間的河流,日復(fù)一日地平靜地流去。我們只知道他戴草笠,著芒履,策毛驢,浪跡天下名山大川,有如云水之間孤獨的浮鷗。他的好友師荔扉曾經(jīng)送他這樣兩句詩:“難得襟懷同雪凈,也知富貴等浮云?!笨吹烁∪A、浮夸、浮名,也就與浮躁相去甚遠?!叭贪迅∶瑩Q了淺斟低唱”,柳永那種懷才不遇的牢騷他沒有;“患名之不立,患年之不長”,賈逵的雄心進取他缺乏;“名飛日月上,義與風云翔”,李白的濟世大志他也不具備。他只是歸于淡,把世間萬物都看得淡了,淡到自甘寂寞,遠離紅塵??墒牵终嬲責釔壑鴷?,一天也舍不得丟棄。每日清晨,他研一盤滿滿的墨水,就著凈幾揮灑,必待墨水用干了才上床休息。所謂“熱愛”,在鄧石如的人生里,除了出身寒微,飽受生活的煎熬以外,還得把功名利祿置于腦后而全身心地投入藝術(shù)的艱苦錘煉中。他不怕板凳一坐十年冷,更不愿像某些“名人”那樣熱衷于今天上電視,明日登報紙,后天獲大獎,不然就日子一天也難過。

當年,他為湖廣總督畢沅的幕友時,“與人論道藝,所持侃鑿,絲毫不肯假借,布衣棕笠,貴客公卿間,岸然無所詘也。”儼然一種平民藝術(shù)家的本色。但是,“日見群蟻趨膻,阿諛而佞,此今之所謂時宜,亦今之所謂捷徑也。得大佳處,大抵要如此面孔。而謂琰能之乎?日與此輩為伍,郁郁殊甚?!彼床粦T官場的群蟻趨膻,也不愿阿諛權(quán)貴。那么,雖為幕友,卻也是落落寡合的——他不適合那個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于是,他拂袖而去,返回民間,適者自適,從此一生六十余年再也沒有混跡于官場。

鄧石如不愿媚俗取巧的頑固,說得斯文與時髦一點,是不是他正有著平常文人欠缺的所謂“平民意識”或“民間情結(jié)”?鄧石如原名琰,字石如,自號頑伯、完白山人、完白山民、龍山樵長、鳳水漁長等。以石自比,以頑石自況,一個山野之人的特立獨行,飄然如在眼前。說到鄧石如的為人,與他同時代的人評價甚高。有說“高尚”、有說“高潔”。我這里只說兩件事。第一件,鄧石如初入都,當時的人都以內(nèi)閣學(xué)士翁方綱為書法的宗師,翁亦驕橫一時,而鄧石如“獨不謁”。不去登門拜訪翁宗師,是不愿結(jié)交權(quán)貴呢,還是本身就看不起他的書法?我不敢妄猜。但后果卻是在他的意料之中的,盛氣凌人的翁方綱極度貶抑鄧石如的書法,而鄧石如一笑置之,“不與校也”。另一件事,也許可以見出鄧石如的高潔了。鄧石如常居集賢關(guān),得一鶴,精心喂養(yǎng)后蓄于僧院中,他陪它散步,它伴他讀書,“朝朝兩件閑功課”。不料,某太守見而愛之,攜鶴而去。鄧石如極是不平,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索還。從此,與鶴為伴,晨昏無間。鄧石如死時,那鶴發(fā)出尖厲的唳聲,哀鳴數(shù)日后,打了一個旋,消失在大漠青空之中,羽化而去。鶴唳、青空、遠去——這是我心頭漫過的圖景,也是眼前流過的詩境。是的,一襲布衣,仰視蒼天,有所牽掛而來,無所牽掛而去;既知萬物有靈,更輕身外之物;“你自歸家我自歸”——人鶴兩化,只留下一段聚散情義于古今。他的好友、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給他寫過這樣一副對聯(lián):

茅屋八九間釣雨耕煙須信富不如貧貴不如賤;

竹書千萬字灌花釀酒益知安自宜樂閑自宜清。

不慕富貴而自然雋永,不鬧情緒而曠達平和。釣雨耕煙,灌花釀酒的人生,洗去的是庸脂俗粉,塵泥污垢,浸潤出來的卻是經(jīng)史子集里的書卷氣質(zhì)和一身的仙風道骨。于人,互為表里,安身立命,也可以“隨心所欲不逾矩”了。人生一達這種境界,藝術(shù)的深沉和久遠便應(yīng)運而生。

作為震古爍今的書法大家,鄧石如是以貨真價實的創(chuàng)新贏得我們尊敬的一個典范。與他同時代的包世臣在《藝舟雙楫》中把他的書法列為“神品”,譽為“四體書皆國朝第一”。書法史上以“我自成我書”自負的“濃墨宰相”劉墉,當時見到鄧石如的字,拍案驚呼道:“千數(shù)百年無此作矣!”連眼界很高,學(xué)富五車的康有為,貶顏(顏真卿)貶柳(柳公權(quán)),貶晉帖,貶唐碑,而對鄧石如之書不僅高度評價,還把他作為劃時代的一個標志。平心而論,卑唐貶晉,失之公允,而對鄧石如的評價則言之成理。清代篆隸書的革新和碑學(xué)的興起,開拓出傳統(tǒng)書法的新生面,這個蓋世功勛是由鄧石如悄悄地在山野之中建立起來的。鄧之篆書結(jié)體的靈動,用筆的自然,打破了自李陽冰以來僵化的傳統(tǒng)格局,難怪他這樣自負:“何處讓冰斯(斯指李斯)?”鄧石如在書法理論上也頗多創(chuàng)見。“計白當黑”之論把“筆不到而意到”的道理具體化了。“疏處可以走馬,密處不使透風”,則把虛實對比的藝術(shù)理論闡釋得明白如話。

代表作品

鄧石如為清代碑學(xué)書家巨擘,擅長四體書。其篆書初學(xué)李斯、李陽冰,后學(xué)《禪國山碑》《三公山碑》《天發(fā)神讖碑》、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識、漢碑額等。他以隸法作篆,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,為清代篆書開辟了一個新天地。他的篆書縱橫捭闔,字體微方,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。隸書是從漢碑中出來,結(jié)體緊密,貌豐骨勁,大氣磅礴,也使清代隸書面目為之一新。楷書取法六朝碑版,兼取歐陽詢父子體勢,筆法斬釘截鐵,結(jié)字緊密,得踔厲風發(fā)之勢。行草書主要吸收晉、唐草法,筆法遲澀而飄逸。大字草書氣象開闊,意境蒼茫??傆^其四體書法,以篆書成就最大,楷、行、草次之。鄧石如又是篆刻家,開創(chuàng)皖派中的鄧派。他以小篆入印,強調(diào)筆意,風格雄渾古樸、剛健婀娜,書法篆刻相輔相成。鄧石如的印章有著“疏處可以跑馬,密處不使透風”的特色。

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,稱之“四體皆精,國朝第一”,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,而篆書成就在于小篆。他的小篆以斯、冰為師,結(jié)體略長,卻富有創(chuàng)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,大膽地用長鋒軟毫,提按起伏,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,特別是晚年的篆書,線條圓澀厚重,雄渾蒼茫,臻于化境,開創(chuàng)了清人篆書的典型,對篆書一藝的發(fā)展作出不朽貢獻。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,能以篆意寫隸,又佐以魏碑的氣力,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??瑫]有從唐楷入手,而是追本溯源,直接取法魏碑,多用方筆,筆畫使轉(zhuǎn)蘊涵隸意,結(jié)體不以橫輕豎重、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,古茂渾樸,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,表現(xiàn)出勇于探索的精神。

劉墉陸錫熊:“千數(shù)百年無此作矣?!?/p>

曹文埴:“此江南高士鄧先生也,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?!?/p>

包世臣《藝舟雙楫》:神品第一

趙之謙:“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,山人以隸書為第一;山人篆書筆筆從隸書出,其自謂不及少溫當在此,然此正自越少溫,善易者不言易,作詩必是詩,定知非詩人,皆一理?!?/p>

沙孟?!督倌甑臅鴮W(xué)》:“清代書人,公推為卓然大家的,不是東閣學(xué)士劉墉,也不是內(nèi)閣學(xué)士翁方綱,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鄧石如?!?/p>

鄧氏作品

題字作品

安徽懷寧縣城北大龍山下白麟板的鄧家大屋內(nèi),有一副以楷書書寫的計有146字“龍門”長聯(lián),即:

滄海日、赤城霞、峨媚雪、巫峽云、洞庭月、彭蠡姻、瀟湘雨、武夷峰、廬山瀑布,合宇宙奇觀,繪吾齋壁;

少陵詩、摩詰畫、左傳文、馬遷史、薛濤箋、右軍帖、南華經(jīng)、相如賦、屈子離騷,收古今絕藝,置我山窗。

這副署為“題碧山書屋”的門聯(lián),為清代中葉著名書法家、篆刻家鄧石如撰并書。此聯(lián)氣勢恢弘,構(gòu)思奇特,有如南朝文論家劉勰所說的“視通萬里”“思接千載”之神奇。

上聯(lián)攝景,五彩紛吳;下聯(lián)取文,綺章疊秀。上下聯(lián)氣脈連貫,一氣呵成。景物典型,文事精粹,語言雅麗,含蘊深長,委屬對中之杰構(gòu),聯(lián)里之箐華。

此對聯(lián)之所以盛傳不衰,除上述之外,與作者善于運用列錦修辭手法也有關(guān)。

列錦修辭法是以名詞或名詞為中心的定名結(jié)構(gòu)組成語句,里面沒有形容詞謂語,卻能寫景抒情;沒有動詞謂語,卻能敘事述情。

處世勞塵事:傳家寶舊書?!}蘇州寒山寺碑廊

事業(yè)垂千古;馨香薦四時?!E

座上南華秋水;屏間北苑春山?!灶}

萬花盛處松千尺;群鳥唱中鶴一聲。——自題

開卷神游千載上;望簾心在萬山中?!灶}

好書悟后三更月;良友來時四座春。自題

涉水跋山,來瀉兩行寒士淚;臨風對月,常懷一片故人心?!觳芪嫩?/p>

周圍積奇石幾層,月色夾空,如窺古澗;其地有高松百尺,綠蔭翳日,時到異人。——題揚州瘦西湖小金山草堂

茅屋八九間,釣雨耕煙,須信富不如貧,貴不如賤;

竹書千萬字,灌花釀酒,益知安自宜樂,閑自宜清。

——述懷

容人卻侮,謹身卻病,小飲卻愁,少思卻夢,種花卻俗,焚香卻穢;

靜坐補勞,獨宿補虛,節(jié)用補貧,為善補過,息忿補氣,寡言補煩。

——自題草堂

長七尺大身軀,享不得利祿,享不得功名,徒抱那斷簡殘編,有何味也;

這一塊臭皮囊,要什么衣裳,要什么棺槨,不如投荒郊野草,豈不快哉。

——自挽

篆刻

《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》《我書意造本無法》《淫讀古文 日聞異言》《家在四靈山水間》《意與古會》《筆歌墨舞》《城一日長》《靈石山長》《春涯》《半千閣》《完白山人篆刻偶存》(文圖)

書法

《游五園詩》《篆書文軸》《篆書中堂》《隸書四條屏》《隸書七言聯(lián)》《隸書節(jié)錄文心雕龍》《陳寄鶴書》

詩文

《登岱》

岱秩巍巍秉節(jié)旄,峻嶒直上走猿猱。一無所限唯天近,百不如人立腳高。

過眼云煙失齊魯,增封諸岳視兒曹。尊巖莫訝風塵跡,終古乾坤幾布袍。

《完白山人寄鶴書稿》完

完白山民鄧石如頓首,奉書為啟,陳寄鶴事。此鶴之主人閑有歲月可證者,已百三十有零歲,歷公卿之門四。據(jù)宛陵張涵齋太史燾《古鶴行詩》,滇南中丞孫公曰秉刻之金陵藩署中,敘此鶴先在常熟蔣家,次居吳興沈家,后歸德清徐家。京口農(nóng)部袁禮堂以千金聘歸三十六峰山館中,此百三十有余歲可屈指而計者。其前之歲月,則不可得而考矣。山民游于袁公家有年,農(nóng)部之子廷極命鶴謂山民曰:“此爾主也?!敝^鶴與山民宜,遂以贈山民。山民年垂耳順,得此為老伴,洵曠事也。嘉慶元年秋,舟過金陵,孫中丞悅之,欲聘山民鶴,兼以灰鶴二贈山民。此海雀也,非鶴也。與鶴為奴,鶴不受也。卻之,載吾鶴歸。山民家徒壁立,食指甚繁,每一硯四方以活妻子,恐鶴遭野人之厄,遂擇地而寄鶴于集賢關(guān)僧舍中。雖禪室荒陋,而林木蓊郁,竹樹交翠,關(guān)隘險固,山石嵯峨,為達天衢之沖要道,又皖城龍脈所特起。僧欲仗佛力創(chuàng)興之,以扶持行道,培護風水,其志誠深遠矣。離山民居遙不三十里,擔糧飼鶴,月有常例。雖待此鶴也,亦隱以待僧矣。因向僧喚鶴訓(xùn)而祝之曰:“爾乃胎禽浮丘,著經(jīng)云門,鼓翅華表,飛聲負霄漢凌云之志,恐終非貧家有也。爾有遐心,亦聽爾之翱翔寥廓,可不爾羈也。今屬爾寄于僧,以修爾齡。僧托于爾,以輔成其名。爾無負山翁寄鶴之意,以徜徉于此。此地有修竹古木,可庇蔭爾;有古佛青燈,可懺悔爾;有靈幡寶蓋,可威儀爾;有法座經(jīng)壇,可莊嚴爾;有蹲獅伏象,可護持爾;有蘿月松風,可徘徊爾;有山花野卉,可紓爾步;有溪泉潺湲,可濯爾羽;有積石漫山,可厲爾喙;有苔華繡砌,可逞爾狂;有高梧重重,可張爾蓋;有蒼藤垂垂,可排爾幢;有鐘鼓鏜鞳聲,可遂爾海嶠搏風盤礴乎青云之志;有風雨草木搖撼聲,可觸爾引領(lǐng)高唳,若有捍衛(wèi)牧圉之任;有山禽鳴噪聲,可助爾群下相融物我,熙熙共樂林泉之度;有車馬行邁聲,可慨其塵途仆仆,爾則梳翎戢羽,矯首而游觀;有冠蓋往來,賢士大夫之憩止,可念其干旌在野,載馳載驅(qū),長路迢迢,趑趄日夕,益顯爾之清曠勁逸,孑然而孤標。凡山中四時之致,雪月花風之候,陰晴雷雨之辱,爾得默領(lǐng)其常變。爾其欽承吾訓(xùn)辭。”

又曰:“僧歸爾伴,僧出爾守。月白風清,聽經(jīng)點首。毋徒飲啄,端潔毛羽,他日太清衣裳楚楚,豈不爾駕騎,爾遨游。貫無十萬,難上揚州。我居不遠,于焉卅里。爾若懷歸,龍山鳳水。爾其諦聽吾祝詞。”祝畢,鶴四顧惶然,若有逸志。乃慰之曰:“爾來前,爾其安于此矣?!柄Q遂皈依于佛。雖皈依佛,鶴仍為山翁之鶴也。僧擬其名,余曰:“是昂藏物,非可以幾名辱之也,惟佛可以使之?!彼旄涿环鹋?。寄鶴之地莫此若也,怡鶴之情莫此適也。鶴耶僧耶,其相助為理耶。山民家無擔石儲,前曾以十金助僧創(chuàng)寄鶴亭,施茶以濟行人。昨秋枯旱,猶以錢十千佐僧架此東軒,今修竹萬竿,清陰滿座,過者可憑滌煩囂也。今聞僧言,閣下花驄住此,鶴舞階下,從官稱慶,以為官階一品之兆,直指日事耳。左右不察,爰遣廝卒束縛以去,送至署中。僧號于途,鶴厄于卒,不聞軒車之迎,而有囚系之辱,物之報人以嘉祥者,顧身受如是之困乎?從此蓮幕賓朋,競賞蕓窗不聘之禽,而使冷院枯僧,日?顏于寄鶴之山翁矣。山民知閣下意萬不如是,不過近侍之人圖此以邀賞賚耳。亦或梅開東閣,暫借娛情,張瓊筵以詠花,命羽觴而醉客,不有?翟?翟之白鳥,其何足以暢此雅懷。乘興招之,盡興揮之,則鶴不日仍歸山民。亦或政閑遐賞,睹物懷人,慕古人琴鶴之風,以益勵其清廉,而光照皖國。山民得為治下之民,亦與有榮焉。若徒手而有之,山民能負袁郎中贈鶴之意乎?亦負慚于此鶴也。且起外議謂太守奪山人鶴之名。若以草野冒瀆尊嚴而罪之,則山民化鶴,鶴化山民,所不辭也。故歷陳古鶴之始末,與僧人、山民同此心事,特用縷述上陳,不勝恐懼悚惶之至。山民再頓。

又書后自記一則云:“鶴壽不知其紀,人壽修短,極之不過百年。均宇宙之寄物耳。此鶴寄于公卿,寄于山民,寄于僧佛,又寄于太守。太守也,僧佛也,山民也,公卿也,皆寄于鶴耳。鶴寄于人耶?人寄于鶴耶?然人鶴之壽雖有長短不齊,亦終當還宇宙也,于我何有哉!余長年仆仆四方,自有此鶴,歸時不過以為耳目一瞬之玩,究未嘗與鶴性靈相周旋也。作此書成,用鶴、戀鶴、訓(xùn)鶴、祝鶴,吾何得忘情于鶴。顧此雖亦無負于鶴,而心中有不釋然于鶴者。存書以存鶴,可謂有鶴而無鶴,無鶴而有鶴也。鶴兮,鶴兮,不待吾他日碧水蒼山偕游觀于冥漠耶?奚去之遽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