顏真卿祭侄文稿(顏真卿真跡)
《祭侄文稿》(全稱為《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》)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于唐乾元元年(758年)創(chuàng)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,現(xiàn)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。
《祭侄文稿》是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。共二十三行,凡二百三十四字。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,挺身而出,堅決抵抗,以致“父陷子死,巢傾卵覆”、取義成仁之事。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涌,書法氣勢磅礴,縱筆豪放,一氣呵成。
《祭侄文稿》與東晉王羲之的《蘭亭序》、北宋蘇軾的行書《黃州寒食帖》并稱為“天下三大行書”,亦被譽為“天下行書第二”。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,不顧筆墨之工拙,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,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。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,故《祭侄文稿》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(shù)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。
維乾元元年,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,第十三(“從父”涂去)叔銀青光祿(脫“大”字)夫使持節(jié)、蒲州諸軍事、蒲州刺史、上輕車都尉、丹楊縣開國侯真卿,以清酌庶羞,祭于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。惟爾挺生,夙標幼德,宗廟瑚璉,階庭蘭玉,(“方憑積善”涂去)每慰人心,方期戩谷,何圖逆賊閑釁,稱兵犯順,爾父竭誠,(“□制”涂去,改“被脅”再涂去)常山作郡。余時受命,亦在平原。仁兄愛我,(“恐”涂去)俾爾傳言,爾既歸止,爰開土門。土門既開,兇威大蹙(“賊臣擁眾不救”涂去)。賊臣不(“擁”涂去)救,孤城圍逼,父(“擒”涂去)陷子死,巢傾卵覆。天不悔禍,誰為荼毒。念爾遘殘,百身何贖。嗚呼哀哉。吾承天澤,移牧河關(guān)。(“河東近”涂去)泉明比者,再陷常山,(“提”涂去)攜爾首櫬,及茲同還。(“亦自常山”涂去)撫念摧切,震悼心顏,方俟遠日,(涂去二字不辨)卜(再涂一字亦不辨)爾(“爾之”涂去)幽宅(“相”涂去)魂而有知無嗟久客。嗚呼哀哉。尚饗。
印跋
《祭侄文稿》前隔水有“顏魯公書祭侄帖”題識,乾隆書引首“祭侄稿記”。內(nèi)中鈐有“趙子昂氏”、“鮮于樞伯機父”、“張晏私印”、“句曲外史”、“石渠寶笈”、“嘉慶御覽之寶”、“宣統(tǒng)御覽之寶”等鑒藏印。前隔水有題識;幅后有周密、屠約、僧德一、王圖炳等觀款。又有張晏、鮮于樞、王頊齡、徐乾學等跋,如:
元代鮮于樞跋(節(jié)選):“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《祭侄季明文稿》,天下行書第二。余家法書第一?!?/p>
宋代陳深跋:“顏魯公,唐朝第一等人。公字畫雄秀,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。前輩云,書法至此極矣。……《祭侄季明文稿》一紙,詳玩此帖:縱筆浩放,一瀉千里,時出遒勁,雜以流麗?;蛉糇Γ蛉翮澘?,其妙解處,殆出天造,豈非當公注思為文,而于字畫無意于工而反極其工邪。蘇文忠謂:‘見公與定襄五書草數(shù)紙,比公他書尤為奇特?!殴屹t,使不善書,千載而下,世固愛重,況超逸若是,尤以寶之。”
元代張晏跋(節(jié)選):“此祭侄季明文,今在余家。住京師,嘗會諸賢品題,以為告不如書簡、書簡不如起草。蓋以告是官作。雖端楷終為繩約。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,則頗能放縱矣。而起草又出于無心,是其心手兩忘。真妙見于此也。觀于此帖,真行草兼?zhèn)淙??!?/p>
元代陳繹曾跋(節(jié)選):“右魯公祭兄子季明帖前十二行甚遒婉,行末循‘爾既’字,右轉(zhuǎn)至‘言’字左轉(zhuǎn)而上,復侵‘恐’字,右旁繞‘我’字,左出至行端。若有裂文,適與褙紙縫合。自‘爾既’至‘天澤’逾五行殊郁怒,真屋漏跡矣,自‘移牧’乃改?!岢小痢叙嫛逍?,沉痛切骨,天真爛然,使人動心駭目,有不可形容之妙,與《禊敘稿》哀樂雖異,其致一也。‘承’字掠策啄碟之間,‘嗟’字左足上搶處,隱然見轉(zhuǎn)折勢,‘摧’字如泰山壓底柱障,末‘哉’字如輕云之卷日,‘饗’字蹙衄如驚龍之入蟄。吁,神矣?!?/p>
明代文徵明跋:“元章獨稱《座位帖》,蓋嘗屢見,而《祭侄》則聞而未睹,今《寶章錄》可考,宜其并稱《座位》而不及此也。世論顏書惟取其楷法遒勁,而米氏獨稱其行草,為劇致。山谷亦云,奇?zhèn)バ惆?,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,回視歐、虞、褚、薛輩,皆為法度所窘,豈如魯公蕭然出于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。蓋亦取其行書之妙也。況此二帖皆一時藁草,未嘗用意,故天真爛漫出于尋常畦徑之外。米氏所謂忠義憤發(fā),頓挫郁屈,意不在字者也?!?/p>
清代王頊齡跋(節(jié)選):“魯公忠義光日月,書法冠唐賢。片紙只字,是為傳世之寶。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(fā),至性所郁結(jié),豈止筆精黑妙,可以振鑠千古者乎?!?/p>
創(chuàng)作背景
唐玄宗天寶十四年(755年),安祿山謀反,“安史之亂”爆發(fā)。平原太守顏真卿聯(lián)絡(luò)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。次年正月,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,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,并先后遇害,顏氏一門被害30余口。唐肅宗乾元元年(758年),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,援筆作文之際,悲憤交加,情不自禁,一氣呵成此稿。
鑒賞
結(jié)體
在結(jié)體上,《祭侄文稿》打破了晉唐以來結(jié)體茂密、字形稍長的娟秀飄逸之風,形成了一種開張的體勢,結(jié)體寬博,平正奇險。
一是寬郎舒展,外緊內(nèi)松。字中戈挑多不挑出,而作斷竹一頓,如“歲”、“戊、戌、賊、我”、“殘”、“哉”等字。這正是顏字內(nèi)放外收的典型之處。
二是多橫向展勢,左右偏旁或相向、或相背、或同向。尤其是相對的邊豎,使傳統(tǒng)的內(nèi)弧相背為外弧相向形。如“蒲州、丹楊、開國、圖、開、關(guān)”等處,使字形開張多變。顯得疏密得體,相得益彰。此為顏體行書的創(chuàng)新之所在,亦是顏體闊達大度的結(jié)構(gòu)特點之表現(xiàn)。三是氣勢凜然,但卻寄寓著奇險。從《祭侄文稿》中我們會察覺到,有些字的俯仰變化之大,而這種現(xiàn)象的出現(xiàn)也正應和了顏真卿內(nèi)心的悲壯心理,在書寫時情緒放任是造成這一現(xiàn)象的必然原因。這在前人行書書作中是很少見到的。“硬弩欲張,鐵柱將立,昂然有不可犯之色”(米芾《海岳名言》),字形盡量向兩邊拓開,卻相互照應,形散神聚。如“爾、傾、巢、準”等字,而“摧、作、悔”等字則正中寓奇,大膽造險。
線條
《祭侄文稿》筆法圓轉(zhuǎn),筆鋒內(nèi)含,力透紙外,其線條的質(zhì)性遒勁而舒和。清代何焯《義門題跋》中說:“魯公用筆最與晉近?!钡都乐段母濉芬皇谴蚱屏藭x唐以來重內(nèi)擫法來表現(xiàn)方剛之氣的習慣,改用外拓法。他認為,外拓圓筆更能自如地縱筆揮毫,充分抒展書法家的個性。如第17行的“荼毒”二字便是筆勢外拓的典型表現(xiàn)。二是線條渾厚圓勁,骨勢洞達,賦予立體感?!都乐段母濉分小案?、楊、兇、史、輕”等字運筆疾澀,體現(xiàn)了古人所謂“顏字入紙一寸”的說法,這是對“使其藏鋒,畫乃沉著”的最好的領(lǐng)悟和展現(xiàn)。三是篆籀氣的運用使《祭侄文稿》不同于晉唐以來的方頭清瘦,回歸了古樸淳厚之氣。如“顏、清、爾”等字;楷隸之法的出現(xiàn)讓作品奇趣迭出,如“門、陷、孤”等用楷法,“既、承”末筆波狀則取隸法。如第13行的“兇威”二字取法篆籀,正是以圓潤、渾厚的筆致和凝練遒勁的篆籀線條,展現(xiàn)了顏真卿在行書用筆上非凡的藝術(shù)功力。所以,熊秉明在《中國書法理論體系》中說:“其頓,沉著有力,其起,迅速利落,顯出一種堅決果斷,一種絕對的自信”。
章法
《祭侄文稿》觀其章法,恣意靈動、渾然天成。其一反“二王”茂密瘦長、秀逸嫵媚的風格,變的寬綽、自然疏朗。字間行氣,隨情而變,不計工拙,無意尤佳,圈點涂改隨處可見。其章法自然天成,毫無雕飾,完全是情緒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,這便給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間。
《祭侄文稿》并不在意字距、行距,時疏時密,完全是隨心所欲。每一行的中軸線或左或右或傾斜。章法的安排完全取決于情感的抒發(fā)過程。作品的前幾行敘述了祭文的寫作時間以及個人身份,情緒尚屬平穩(wěn),心情比較沉重,行筆稍緩,線條凝重緩慢,章法和諧自然。
從“惟爾挺生”開始到“百身何贖”用筆豪放,章法左右飄忽不定,字局、行距變化較大,形成跳躍性變化。接下來的“嗚呼哀哉”到全文結(jié)束“尚饗”二字嘎然收筆,章法從行草逐步改變?yōu)榇蟛?,壓抑的情感爆發(fā)出來。第10行的“順”、“爾”之間,第11行的“受”、“命”之間,第16行的“覆”、“天”之間,第18行的“承”下和第21行的“及”字的頂部留白,是整幅作品的透氣之處,加上與第8、10、14、15、19、21、23行涂改部分茂密濃厚對比,產(chǎn)生了極強的視覺沖擊力,無意間調(diào)節(jié)了濃密沉悶的空間,造成了“疏可走馬,密不透風”的強烈反差。舒張開朗,給人以暢快淋漓的感覺,使悲憤情緒得以宣泄。這也正說明了蘇軾的“無意于佳乃佳”的論斷。
墨法
《祭侄文稿》其墨法蒼潤,流暢自然??使P枯墨,燥而無潤,干練流暢,揮灑自如。
全文不到300字,只用了七次蘸墨,到了一筆墨寫下了53字,留下了干枯壓痕出現(xiàn)難以控制的傷痛軌跡。從“維乾”到“諸軍事”蘸第一筆墨,墨色由濃變淡,筆畫由粗變細;從“蒲州”到“季明”蘸第二筆墨,墨色也是由重而輕,點畫由粗而細,且連筆牽絲漸多,反映了作者激動的情感變化;從“惟爾”開始,因要思考內(nèi)容、蘸墨,涂改、枯筆增多;從“歸”字開始,墨色變得濃潤,“父陷子死,巢傾卵覆”八個字墨色濃厚,充分反映出書家失去親人的切膚之痛;“天下悔”三字以后,隨著心情的不可遏制,越往后越揮灑自如,無所憚慮。兩個“嗚呼哀哉”的狂草寫法,足見書家悲憤之情不可言狀。最后的三行如飛瀑流泉,急轉(zhuǎn)直下,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。其情感交織而產(chǎn)生的筆墨效果使作品達到藝術(shù)的巔峰狀態(tài)。這一墨法的藝術(shù)效果與顏真卿當時的悲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(tǒng)一。
除此之外。從《祭侄文稿》中多處用渴筆修改的跡象表明:顏真卿在寫這篇草稿時情緒激動,思如泉涌,手不能追,非快速行筆不足以表達其激憤之情,且無暇注意墨色的變化,雖筆中無墨仍然繼續(xù)書寫。然而這些干枯的筆墨,卻給人以蒼勁老辣的感覺,與濃重的筆墨形成對比,使作品具有枯、潤、濃、淡、虛、實的變化,更增強了作品的藝術(shù)感召力。一次蘸墨,疾書數(shù)行,有些筆畫明顯是以筆肚抹出,卻無薄、扁、瘦、枯之弊,點畫粗細變化懸殊,產(chǎn)生了干濕潤燥的強烈對比效果。在中國書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為遒勁,且和潤。所謂“干裂秋風,潤含春雨”,也唯此作品能當之。
情感
《祭侄文稿》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,由于作者心情極度悲憤,情緒已難以平靜,錯誤之處甚多,時有涂抹,但正因為如此,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,筆勢圓潤雄奇姿態(tài)橫生,純以神寫,得自然之妙。通篇波瀾起伏,時而沉郁痛楚,聲淚俱下;時而低回掩抑,痛徹心肝。其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,坦白真率激情之下,不計工拙,無拘無束,隨心所欲進行創(chuàng)作的典范。個性之鮮明,形式之獨異,是書法創(chuàng)作述志、述心、表情的典型。作品中所含蘊的情感力度震動著每位觀賞者,以至于無暇顧及形式構(gòu)成的表面效果。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結(jié)構(gòu)。
北宋董逌《廣川書跋》:“魯公《祭侄文》‘峻拔一角,潛虛半股’,此于書法,其體裁當如此矣。至于‘分若抵背,含如并目,以側(cè)映斜,以斜附曲’,然后成書,而有人于此蓋盡之也。魯公于書,其過人處正在法度備存而端勁莊持,望之知為盛德君子也。嘗問懷素‘折釵股何如屋漏水?’曰:‘老賊盡之矣?!叭擞谄潆[處,亦自矜持,不以告人,其造微者,然后得之。此二體又在八法六體之外,乃知書一技而其法之眾至此。公《祭猶子文》,殆兼存此體者也?!?/p>
宋《宣和書譜》:“魯公平生大氣凜然,惟其忠貫日月,識高天下,故精神見于翰墨之表者,特立而兼括。忠臣烈士,道德君子,端嚴尊重,使人畏而愛之。”
明代項穆《書法雅言》:“行草如《爭座》、《祭侄帖》,又舒和遒勁,豐麗超動,上擬逸少,下追伯施,固出歐、李輩也?!?/p>
清代吳德旋《初月樓論書隨筆》:“慎伯謂平原《祭侄稿》更勝《座位帖》,論亦有理?!蹲惶飞袔я媾畾?,《祭侄稿》有柔思焉。藏憤激于悲痛之中,所謂‘言哀已嘆’者也。”
當代書法家蘇士澍:“此帖雖是草稿,但通篇書法氣度非凡。顏真卿以沉著健勁的筆力,豐腴開朗的氣度,縱筆豪放,一瀉千里,沉痛悲憤之情,溢于筆端。”